【人民网】中山一院团队牵头发布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方案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息,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旻湖牵头完成的研究,验证了全球首个白细胞介素-6(IL-6)反式信号通路抑制剂-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或TJ301)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显著提高IBD患者的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等疗效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中山一院陈旻湖教授团队IBD研究重大进展新闻发布会现场(刘星亮 摄)
据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炎症性肠病好发于青壮年,难以治愈,致残率高,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白细胞介素6(IL-6)被认为是IBD发病的关键介质。既往针对IL-6或者IL-6受体靶点的拮抗剂由于抑制相关经典信号通路,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胃肠穿孔、中性粒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等风险。
为进一步验证奥拉奇西普治疗炎症性肠病有效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中国大陆19家三甲综合医院、2家台湾地区和1家韩国炎症性肠病(IBD)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Ⅱ期研究。
该研究共入组91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1:1:1),分别为600 mg组、300 mg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奥拉奇西普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下黏膜愈合率,且未观察到严重的感染、胃肠穿孔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尤其是600 mg剂量组第12周完整Mayo评分临床应答例数(%)高于安慰剂组(58.6% vs 34.5%),且临床缓解例数(%)高于安慰剂组(20.7% vs 0),黏膜愈合率(%)高于安慰剂组(34.5% vs 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陈旻湖表示,该研究将为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奥拉奇西普总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更适合于早期及长期使用,可有效减少炎症性肠病疾病并发症和死亡率。目前正计划开展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推动奥拉奇西普上市。
记者/周睿 通讯员/彭福祥
报道链接:
http://gd.people.com.cn/n2/2023/0308/c123932-40329425.html
报道日期:2023-03-08